段鹏等 | 媒介技术、文本和时空场景——对读书笔记“书写实践”的媒介学阐释
2021-02-21 08:29:37
  • 0
  • 0
  • 0

来源:段鹏、徐煜 现代出版


将读书笔记的“书写实践”视作一种媒介实践,在借鉴“三重勾连”理论的基础上,从媒介技术、文本和时空场景三个维度展开考察,可以发现:“书写实践”中碳基媒介物和硅基媒介物在储存技艺方面存在差别,硅基媒介物克服了碳基媒介物过于依赖“外存”空间和容易“衰老病死”的“生命”缺陷;对应不同媒介技术及身体参与方式,读书笔记的文本在美学特征上体现出格式化和非格式化的差异,在实践特征上呈现出融合文化趋势下的“参与式”转向;不同媒介物形塑着不同“书写实践”的特定时空场景,包括时间上的“加速—减速”场景与空间上的“私密—公开”场景。

读书笔记的“书写实践”,不仅仅是人们操弄媒介技术来完成文本创作的过程,还是人们在特定时空场景中进行意义生产的社会文化过程。西尔弗斯通曾运用“双重勾连”理论阐释电视作为媒介物和“内容传递者”的意义,他的研究思路启发后学要同时关注媒介物驯化过程和媒介内容消费过程。2006年,英国媒介学者哈特曼强调在“双重勾连”的基础上,还需要关注媒介实践的社会和空间场景。据此,尽管本研究并不是一个典型的运用“三重勾连”理论的人类学研究,但本研究将借鉴“三重勾连”理论的问题意识,将读书笔记的“书写实践”视作一种媒介实践,从媒介技术、文本和时空场景三个维度来阐释读书笔记“书写实践”作为媒介实践的三重意义。

一、“读书笔记”书写实践中的媒介技术

1.碳基媒介物的储存技艺

在电子媒介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前的数千年,人们记录和存储读书笔记的方式是在对自然资源进行直接占用或者消耗的基础上展开的。从记录具体字母符号的竹简、木牍、帛和纸张等载体,到作为记录工具的刀笔、毛笔、钢笔和圆珠笔等,这些媒介物无一不是从自然界中获取并改造过来的,因而可以将其统称为“碳基媒介物”。由于碳基媒介物本身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人们对这类媒介物的驯服过程,也是一个受制于自然规律的被动过程。

一方面,相比起硬盘等电子硅基媒介物对“内存”的消耗,碳基媒介物的持续性消耗是一个不断“向外”侵占空间资源的过程。人们记录的读书笔记越多,需要消耗的纸张等自然资源就越多,用于存储这些读书笔记所需要的物理空间也就越多。另一方面,这些由碳基物改造而来的媒介物,无法逃脱自然规律中的“时间宿命”。随着时间的推移,纸质类的读书笔记一旦保存不当,便可能会因为霉化问题而影响后续的阅读和使用。

2.硅基媒介物的储存技艺

不同于碳基媒介物对于自然资源的持续消耗,硅基媒介物对于自然界的依赖程度已大大降低。与此同时,读书笔记的文本内容以字节的形式存储在硬盘中,传统读书笔记对于物理空间的占用问题也在计算机时代得到了有效解决。而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为读书笔记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储存”通道,其中还包括一些看不见和摸不着的虚拟媒介物。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碳基媒介物和硅基媒介物的考察并不适合以一种线性的技术进步观来展开,硅基媒介物并没有因其在储存容量和效率上的优势而取代碳基媒介物。一方面,硅基媒介物因为意外原因遭到损坏的可能性并不低于碳基媒介物,例如硬盘的损坏可能造成读书笔记的全盘丢失;另一方面,笔记创作者对于不同媒介的技术可供性(technology affordance)的理解是有所差异的,创作者对读书笔记的记录和存储方式也并不是二选一式的,所以两种形态的媒介物完全可以共同服务于创作者的读书笔记“书写实践”。

二、“读书笔记”书写实践中的文本

1.美学特征:媒介文本的“格式化”之争

创作者在用键盘录入读书笔记时,通常会自主设置或由机器代为设置标准化的字体、字号、行距,这些文本输出到屏幕上也会以一种规整的视觉效果呈现出来。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手写式”的读书笔记是一种容易出错的反标准化文本,因为身体很难做到像机器那样精准运作,手势、坐姿等身体状态都会影响到书面效果,故而手写实践也成了一种充满偶然性的书写实践。

正如基特勒所言,“直到媒介提供了模型和隐喻后,我们才对我们的感觉有所了解”。读书笔记的录入实践也是一种基于软件功能框架的模型化操作,这意味着读者无法录入技术模型供给之外的文本符号。虽然人们可以通过挪用或拼凑的方式在读书笔记中插入形式多样的图片、视频或者超链接,但无法彻底解构这些图片、视频素材本身,也无法具身体验手写过程中的诸多细小的不确定性。

2.实践特征:媒介文本的“参与式”转向

读书笔记的文本内容有着与生俱来的互动属性,它是读者对出版作品参与式转录的结果。依据参与程度的不同,读者的这种转录实践可能仅仅是对原文的片段进行摘抄,也可能是他们结合自身生命体悟对原文作出评论,又或是在书本的空白处零碎记录几行文字。而在当前的社会化阅读氛围之下,许多读者撰写和发布读书笔记的过程还伴随着与其他读者的交流和互动,读书笔记的撰写也成了一个开放式和众包式的动态过程,甚至一定程度上形塑了柯林斯所说的“互动仪式”。

三、读书笔记“书写实践”的时空场景

1.时间场景:加速与减速

罗萨指出媒介技术不仅可以助推科技加速,还可以促进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加速,甚至于加速本身已经成为人们的追求之一。电脑键盘和触屏手机无疑是加速型科技的代表,它们极大提升了文字输入的效率,对于那些熟练掌握键盘输入技艺的数字原住民来说,利用手指敲击电脑键盘或触碰手机屏幕来打字所耗费的时间要远远少于用笔书写文字的速度。同时,电子设备中的复制、粘贴和截图功能可以在不破坏媒介物介质的前提下实现文本内容的快速转移;而超链接功能则意味着可以在笔记中嵌入通往其他文献的“任意门”,这个过程甚至省去了“复制—粘贴”的步骤。

2.空间场景: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

读书笔记“书写实践”所勾连的空间场景也在不同媒介技术的形塑下显露出差异。当读者的读书笔记“书写实践”并不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时,书写的文本被放置在一种私密或半私密的空间场景中,而当这种文本进入到一种布满“监视”(Surveillance)的公共空间后,读书笔记的书写实践便成为一种面向公众的创作行为,创作者所创作的文本也成为所有访客均可阅读的信息内容。相应地,这种空间场景的转换也可能会影响到创作者的空间感知,而空间感知也将反过来影响创作者的媒介实践。

本文系精简版,注释从略。阅读原文请到2021年第1期纸质刊物或我刊小程序。

作者段鹏系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徐煜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2018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参考

GB/T 7714-2015 段鹏,徐煜.媒介技术、文本和时空场景——对读书笔记“书写实践”的媒介学阐释[J].现代出版,2021(1):11-15+60.

CY/T 121-2015 段鹏,徐煜:《媒介技术、文本和时空场景——对读书笔记“书写实践”的媒介学阐释》,《现代出版》2021年第1期,第11页至15页、第60页。

MLA 段鹏,徐煜."媒介技术、文本和时空场景——对读书笔记“书写实践”的媒介学阐释."现代出版.(1)2021:11-15+60.

APA 段鹏,徐煜.(2021).媒介技术、文本和时空场景——对读书笔记“书写实践”的媒介学阐释.现代出版,(1),11-15+60.

图片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现代出版》编辑部

国内发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邮发代号:80-431

海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国外发行代号:Q7500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033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5979/G2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