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背后的残酷逻辑:数百年后再回原点
2018-07-05 21:10:38
  • 0
  • 0
  • 6

来源:新时代商业报道 

作者:飞流君

来自:JIC投资观察(ID:JICTIMES)

这是国运之战!与制造业繁荣休戚相关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财富,甚至还有这个国家的独立。每一个为实现其伟大目标的国家,都应拥有满足本国需求的所有基本市场要素。

1791年,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制造业报告》(Report on Manufactures),确定了美国“工业立国”的治国方略。在这个开启大国崛起征程的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

与制造业繁荣休戚相关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财富,甚至还有这个国家的独立。每一个为实现其伟大目标的国家,都应拥有满足本国需求的所有基本市场要素。

但在如今的时代,制造业似乎已经沦为配角。我们强调着现代经济的非物质性,因为强大的软件力量,正造就一个让链接、信息和知识超越于单纯物质的电子世界。

美国如此,中国也是如此。“中国制造2025”出台时,并没有得到其作为国家战略应有的反响。我们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喧嚣的互联网领域,忘记了过去四十年,正是制造业撑起了中国奇迹。

直到“中美贸易战”爆发、中兴被定点爆破,我们才切身体会到,中国对美国制造业及其核心技术的差距与严重依赖。兜转数十年,我们自认找到了大国崛起的新逻辑,如今才发现——

制造业,国家经济之命脉,大国崛起之逻辑,从未改变。

很多人把制造业衰落看作是让经济洗心革面、走上预期轨道的必经之路。制造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持续减少,与之相对应的服务业地位增长,似乎是新一轮革命的标志。

的确,无论在美国、日本、欧洲还是中国,制造业对GDP的贡献率都在下降。比如,制造业占美国GDP的比例,已经从1950年的27%,下降到2017年的11.6%。

然而,以GDP贡献率的减少来判断制造业对经济的重要性,这显然是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标准。因为制造业给经济带来的收益,是其他任何经济活动都无法比拟的。

比如,制造业对国家经济的投资回报率高达289%,其他任何行业都难与之比肩。这意味着在美国,制造业每使用1.00美元的投资,整个国家及社会可获得2.89美元的经济回报。而服务业的回报值为1.60美元。(数据来源: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s)

而对于拉动就业,制造业有强大的岗位倍增系数。这是因为,制造业可以创造出具有高度关联性的产业链。

根据MAPI的数据,每增加1个美国制造业装配线上的岗位,便能刺激供应链增加6个岗位,并在制造业外的其他行业再另添3个岗位。如此之高的岗位倍增系数,在其他行业实不多见。

更为重要的是,制造业对于创新的孵化作用。根据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的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专利局总共批准61000项专利,其中61%来自高科技制造业领域,25%来自中高技术制造业领域,制造业领域贡献的专利数达到总数的86%。

在美国,将创新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公司赚取的利润,是那些将价格战作为竞争手段的公司的两倍多。公司普遍意识到,创新是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途径,制造业推动创新,创新推动GDP的链条已经形成。

但稳定制造业,背负着更为深远的历史使命。过去这种生产率和劳工数量齐头并进的时代已经过去,届时全世界各大经济体的增长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环境下,只有创新才能弥补劳工数量的空缺,维持有效的经济增长。

而考虑到制造业创新大户的身份,可以断言,哪一个国家能拥有生机勃勃的制造业,拥有创新活力,那个国家就将走在未来经济发展的前面。

但曾经强大的美国制造,如今也面临巨大的生态危机。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美国只要守住高科技产品在本国生产,哪怕将传统制造业工厂全部转移到国外,也不会影响国家的整体经济。

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支配了美国的产业政策,造成的严酷现实是:美国工厂持续“出国热”,本国制造业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高科技阵地自身,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悄然丢失。

上图中,红线代表高科技产品的贸易差;蓝线代表总产品的贸易差;黄色线代表高科技产品贸易逆差占总逆差的百分比。可见,高科技产品于2001年由贸易顺差转为贸易逆差。

背后的原因之一是,大规模的传统制造业“出国”,破坏了美国制造业系统的生态平衡,导致高科技产品也不得不投入迁徙的潮流。

比如,技术劳工在制造业生态圈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即使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也需要通过技术劳工的知识和经验。但在如今的美国,这个群体一直在萎缩。苹果公司总裁库克在年初表示: “要想在美国重新建立足够的技术劳工群体,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此外,与中国类似,美国的中小制造业公司存在融资难的问题。美国制造业根据规模可分为大型跨国企业、中小型企业、新创企业;其中从事相对传统的加工制造的中小企业,最难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但在企业功能日益细化的今天,中小型企业是保证产业链高效的重要一环。根据美国白宫报告《供应链创新:强化美国的小型制造商》,一个终极产品70%的价值由中小制造业公司创造,大型公司只创造了剩余的30%。

报告承认,“美国中小制造业公司缺乏融资支持,将丧失创新的可能性,这将成为美国的重大危机。”

美国制造业生态被破坏的后果是残忍的。自2000年到2010年间,大约有六万家美国工厂倒闭,在职人员数量从1700万减少到1100万。制造业基地 “工厂” 流失、产品锐减、技术工人群萎缩,成为美国制造业生态遭到破坏的图景。

但这一图景,近些年在美国政府的努力下得以明显改善。

2008年秋季爆发的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却也促成他们重新重视制造业。制造业回流开始于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制造业回归美国”,并在特朗普政府政策优惠、取消关贸协定、征收关税等一系列组合拳之下得到空前加强。

在美国政府的推动下,美国出现了明显的制造业回流趋势。苹果、卡特彼勒、福特汽车、英特尔、星巴克等公司或将生产线迁至美国,或向美国本土的生产研发砸以重金。

据埃森哲(Accenture)的报告,61%的受访制造业经理人表示,正考虑将制造产能迁回美国,以更好地匹配供应地和需求地。

而根据据美联储公布,今年三、四两个月美国工业生产指数连续递增0.7%;芝加哥采购经理人协会公布的5月份美国制造业PMI为58.7,比上月高出1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达63.7的极高水平,预示今后6个月生产将处高位。

毋庸置疑,特朗普政府正想法设法复兴美国制造业。这不仅是特朗普的个人意愿,而正成为美国社会的共识。

毕竟,他们会比我们更熟悉美国崛起的历史,更明白制造业在一国经济和创新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制造业的衰退必将导致国家层面的危机。

回到文初,贸易战不仅让我们意识到中国对美国制造业及其核心技术的严重依赖,也透露出特朗普对“中国制造2025”的戒心。

这不仅仅是贸易领域的短期争端,而是两国围绕制造业及其背后经济格局的国运之战。而“中国制造2025”与“美国制造业回流”,将成为两国长期博弈的重要战场。

因此,制造业的重要性,再如何强调也不为过。毕竟,大国崛起的逻辑,从工业革命开始,历经美国的“工业立国”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如今,又回到了原点。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