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逝去的记者一生 留下的一生情怀
2021-10-14 23:46:29
  • 0
  • 0
  • 2

来源:硕鸣灼见

文/纪硕鸣

香港新闻界的大哥,江迅走了。

就在香港时间10月13日的中午。这是在10月10日晚上他不适入院、11日出院、12日凌晨再入院后,就再也没有走下医院的病床,享年74。走完人生,他逝去的是记者一生、留的我们是一生情怀。

走的如此匆匆,以至都来不及放下还握在手中的笔,甚至还没有来的及合上始终不离不弃的笔记本电脑。他的一生就是记者。

始终坚持做一名记者

四十多年前认识江迅时,他就是上海著名记者,直到他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时,他还是记者。伴随人生,他最以为傲的就是记者这个称谓,一份神圣的职业,一段由始至终的情怀。尽管已经贵为《亚洲周刊》副总编辑,已届“老人家”的年纪了,他仍然笔耕不断,仍然是跑在新闻第一线的记者,还是多份报刊的专栏作者、著作等身。

追求理想和完美,从不错过每一段可以记录的新闻故事,这是江迅的人生思考,也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一个有新闻理想的记者,是不会轻言放弃的。

就说一年一度北京召开“两会”,我敢说,所有中外记者,江迅是最资深、最年长的一位记者,也是出席采访次数最多的一位记者,十数年甚或数十年,“两会”的记者名单上都有他。数十年来,华人世界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他以记者身份出现的身影最多,无人能比。

直到74岁走完人生路时,他还在记者的位上,仍然在为《亚洲周刊》采写那永远采写不完的新闻。如果不是疫情,明年,相信他还会出现在人民大会堂的“两会”中。他把人生所有美好时光都投入到他的新闻事业了,可以说,他的人生就是新闻人生。

到香港后,有机会和江迅做了近20年的同事。他脾性耿直、为人热情,是好兄长、好师长。我们经常联手采写重要新闻,一起上过“两会”,一起去台湾采访。合作撰写大陆台商的故事、上海“变天”的专题,还一起报导“十七大”。

即使我2014年离开了《亚洲周刊》,和江迅还是经常有机会餐叙,在不同场合相见。但前同事们能相遇则难能可贵。

一张十分珍贵的合照

手头上一直保留著一张十分珍贵和江迅一起的合照,相中三人是十多年前在《亚洲周刊》共事的同事(右起江迅、纪硕鸣、王建民),聚集在总编辑邱立本麾下。三个人相处的时光,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也是《亚洲周刊》最辉煌、鼎盛的日子。三个记者都跑两岸新闻,经常有好新闻分享给读者。每周一期,报导时常领跑新闻,撰写的文章在中外传媒界带起话题,因为有《亚洲周刊》“三剑客”之称。

做同事时,我们起码每周可以在周刊的新闻选题及总结会上可以见面。至王建民2007年离开《亚洲周刊》后,“三剑客”十多年没有在一起的机会。

去年疫情期间王建民由美国来香港处理私事。8月9日,我请他在铜锣湾日式餐厅餐叙,正巧,江迅应朋友之邀也在此餐厅用餐。“三剑客”失散十多年后的第一次邂逅,感触颇深,甚至一时语塞。在疫情这样的时刻偶遇,只能说是神安排了。

三个人中,江迅是老大,建民最早进入《亚洲周刊》。十多年后,我俩都各自退休奔走东西,敬佩江迅老哥仍然做记者。他曾经身体不好,早年一度意外心脏病发但获得救治,养的还挺好。平时注意饮食,还将吸了几十年的烟戒了。

记得江迅保留著喝咖啡、喝茶的习惯,见人总会说,有空喝茶、喝咖啡。

他始终不改的还是手不离电脑,找空档就坐下来写稿,勤奋成为伴随江迅人生的最大特点。

记者加上勤奋,这一生,他留给自己的空余闲暇时间几乎没有。

今天,拿出这张一年前的照片,缅怀兄长江迅。照片上看,他显得年轻,还有些腼腆。十多年前的同事相遇,往事历历在目,回想那新闻燃烧的岁月,我们都年轻过,我们都付出过。

征得远在美国的建民同意,公开这张照片,一段难以忘却的往事。

江迅大哥,安息!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