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的曲折发展史:中世纪、欧盟、后现代
2019-12-11 06:34:30
  • 0
  • 3
  • 1

来源:博文书苑若愚谈白-头条号

据说割韭菜有个规律:韭菜长到一定高度就要及时收割,否则就会越长越菜。反之,如果经常收割,韭菜就会长的越来越粗壮。这应该是韭菜生命的自然规律。

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和韭菜差不多,需要经常收割,需要不断地检视自己;只有经过反复锤炼,人类文明才能不断进步。否则,如果固步自封、思想僵化、墨守陈规,人类文明就会停滞不前,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形,将会是黑格尔所说的人类历史的”终结”。

比如西方文明的发展史就很有启发性,或者说,用割韭菜模式形容西方文明的发展史比较合适。

自古希腊、罗马社会直至当今,西方文明已经历多次变迁;每次变迁都会淘汰一些旧东西,同时创造一些新元素。正因如此,西方文明才会不断创新,不断产生一些新思想、新成果。

比如早期希腊、罗马文化信仰自然神,如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酒神狄俄倪索斯。

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后(公元4世纪),希腊、罗马人信仰的自然神退出历史舞台,基督教成为欧洲人的主导信仰。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中世纪时代。

在将近一千年左右的中世纪,欧洲社会是基督教一统天下,整个欧洲思想统一,信仰步调一致。

有人说中世纪是黑暗时代,有人说中世纪是幸福时代。无论如何评判,中世纪社会都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公元13、14世纪开始,欧洲文明开始出现一些新变化,一些新的生活方式开始出现,这就是著名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如希腊的文学、艺术、罗马的法律、散文。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是复兴西方古典文化,所以文艺复兴又被欧洲人称为“人性的觉醒”。

“人性的觉醒”是指“人的价值”的觉醒和“人的尊严”的觉醒。比如用“人的价值”取代“神的价值”,用人的“现世幸福”取代“彼岸幸福”(如基督教禁欲主义)。

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出现新变化,欧洲人开始向往希腊、罗马人的生活,像享乐主义、物欲主义。

文艺复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欧洲文明从中世纪迈向现代社会的重要门槛。

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社会迈开了革新步伐,他们把一些陈腐、落后的宗教或封建观念抛到脑后,如禁欲主义、宗教迷信、政教合一。

西方文明革新分为三大阶段——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在三次文明革新中,文艺复兴只是打外围战——从基督教外围打转转,因为此时基督教势力很强大,人文主义者不敢贸然否定上帝。他们只是敢嘲讽教会或教士的腐败(如《十日谈》中对教士偷情的描写)。

文艺复兴以后是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力度很大,后果严重,它是一场从内部瓦解基督教的思想解放运动,黑格尔称之为近代欧洲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领导的宗教改革导致基督教发生大分裂,原本统一的基督教一分为三——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在宗教分裂基础上,欧洲产生了一系列现代民族国家,如现代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以及后来的德国、意大利等等。

西方民族国家划分的标准之一是“教随国定”,即根据不同的国情,信仰不同的基督教形式,如英国的新教、意大利的天主教、希腊、奥地利等国的东正教。

虽然欧洲社会分裂为不同的基督教国家,但统一的基督教信仰始终存在,这是现代欧盟一体化产生的文化根源。

换言之,正是因为具有统一的基督教信仰,欧洲才出现“欧盟共同体”,即欧洲人所说的“基督教俱乐部”。同时,这一背景也是欧盟没有接纳土耳其的重要原因(因为土耳其文化是伊斯兰教信仰)。

在西方文明三次革新中,18世纪启蒙运动最为彻底,最有革命意义,主要原因在于:

一,启蒙运动出现了唯物主义无神论,这是彻底的思想解放意识。唯物主义无神论否定基督教信仰,彻底抛弃了上帝。如著名思想家狄德罗、爱尔维修、费尔巴哈等人都是唯物主义者。

二,启蒙运动不仅反对教会腐败和宗教迷信,而且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出了建立自由、民主、平等社会的口号。这是西方国家形式的哲学基础。

三,启蒙主义提出的“个体权利”构成了现代西方文明的基础,这种权利观一直持续到现在,即欧美人看重的基本“人权”,如物权、生存权、话语权等等。

除文学艺术以外(如歌德、席勒的史诗、戏剧),西方启蒙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康德、黑格尔、卢梭等人的哲学中。

如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指出,个人的存在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主体”。这是康德的人文主义哲学。

根据这种人性论哲学,康德提出了规范伦理学。康德认为,人和人的关系是平等、自由、独立的关系,人和人之间应当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这是康德倡导的基督教伦理学。

西方启蒙文化的最大特色是相信人的理性和社会进步,相信科技可以改变人类命运。

许多西方思想家认为,人类社会和文明包含真理和规律性,将不断地朝前进步。这叫“达尔文主义”社会进化论。

遗憾的是,这种现代性思想被后来的许多事实无情地打脸。比如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原子武器)。

从思想层面说,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尼采等人提出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有一定关系。

叔本华、尼采认为,人的本质不是理性(如法律、道德),而是非理性,如生命意志、权力意志(“超人意志”)。这种非理性主义思想刺激了某些西方人的神经(如法西斯主义),这是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文化根源之一。

法国思想家福柯认为,人的理性有时很虚伪,善于掩饰自己,其实人性的真正秘密在于非理性,如权力欲望、统治欲望、支配欲望。福柯的哲学和尼采思想如出一辙。

自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福柯以后,西方社会、文化又一次出现思想断裂。

这一次文化断裂的后果很严重,如前面提到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后来的西方“后现代主义”。

比如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造成巨大伤害,不仅仅是人、财、物的重大损失,更是精神层面的伤害。

所以在二战以后,欧洲出现了各种类型的虚无主义、相对主义、幻灭主义,如荒诞派、黑色幽默派、超现实主义等等。这些思想的出现说明,欧洲人的精神生活出现危机,出现所谓的“精神荒原”。

比如尼采早就喊出“上帝之死”的口号,福柯也认为“人也死了”。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派艺术更是推波助澜,他们要么宣告人生的虚无性,要么宣告人生的偶然性和荒诞性。

至此,欧美文化又一次进入分裂、对抗、割据的文化战国时代。

许多后现代思想家认为,启蒙文化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理念很虚假,需要进行解构和批判,如追求“普遍真理”,追求“社会解放”等观念都是“权力意志”的体现(如法国后现代思想家利奥塔说的“求真意志”和“解放意志”)。

后现代思想家认为,社会的暴力革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应该换一种眼光和思维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矛盾和困境,这是后现代文化的思维方式。

比如一部坏的钟表,可以有两种维修方法:一种方法很简单——直接打碎,然后换新的。这种思维方式叫现代性思维:它虽然很直接,但造成的破坏力也很大。

另一种方法是把钟表拆开,然后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检查,先看看哪个零件坏了,然后再修哪个;并把好的零件保存下来。第一种维修方法叫“现代性”思维,第二种维修方法叫“后现代”思维。

根据后现代思想家的观点,人类社会包含许多异质性,并不存在绝对的同一性;人们不应该打着绝对真理的幌子掩盖许多潜藏的社会矛盾,如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种族主义问题、后殖民主义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等。

后现代思想家指出(如福柯、贝尔、詹姆逊、费耶阿本德),真正高明的知识分子应当像心细如发的修表匠,先把有问题的零部件拆开,然后一件一件地检查,最后再慢慢维修。

从社会学意义上讲,西方后现代思维又叫改良主义思维;也有人称之为“地方性”思维、“边缘性”思维、“非本质主义”思维或“新历史主义”思维。

综合西方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史可以看出,西方文明充满了各种争议性、创造性和不确定因素。这既是西方文明的特点,也是西方文明的动力和局限性。对于此一问题,人们应当一分为二、辨证看待。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