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改革:魏礼群回顾中国行政体制改革40年历程
2020-09-16 15:32:26
  • 0
  • 0
  • 0

来源: 中国改革开放数据库   原创 口述改革历史

 “改革开放40年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着各领域改革进程的发展,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逐步深入,从政府职能转变、组织结构优化、行政区划调整、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流程再造,到行政权力制约、行政队伍建设,各方面、各环节改革举措接连不断,改革成果亮点纷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体制保障,也促进了其他相关领域改革的深化。”

口述者:魏礼群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国家行政学院原党委书记)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国家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体制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最突出、最集中、最深刻的变化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体制改革,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重大的、关乎全局的就是行政体制改革,由原来高度集中的大一统的行政管理体制模式转变为统分结合的行政管理体制模式,这实际上是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的重要方面。行政体制改革是伴随整个改革开放40年全过程的,并且影响了其他各方面改革的关键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年,我国行政体制经历了多次“精简加集中”的变化,逐步构建了与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和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模式,为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行政体制改革也不断推进和深化。在原先的计划经济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模式的主要弊端是:国家统得过多、管得过死,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指出,党和国家体制改革要把握三个方面:第一,要增强活力,就是说不要僵化,要用新脑筋对待新事物;第二,要真正提高效率;第三,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基层的积极性。我认为这就切中了原有体制的弊端,这正是体制改革的出发点,也是重要目标。

改革开放40年来,行政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2年,即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四大期间,主要是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模式。这期间进行了两次大的机构改革。

第一次是1982年进行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各级行政体制改革。这次改革主要是精简机构、精简人员。“文化大革命”后几年,机构膨胀、人员增加过多,当时还基本上是苏联模式,由于产供销、人财物都统一管理,机构特别是工业部门林立。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点是精简机构和人员。国务院各类机构由原来的100个减为61个;其中国务院部委由52个合并为43个(减少9个),人员编制由5.1万人减少为3.8万人。这次改革,精简了政府机构,规定了各部门领导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提高了干部队伍素质。精减了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减少了领导班子副职,强调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这是实行改革开放决策之后第一次行政体制改革,显示了中央改革的决心,带动了其他领域改革开放。

第二次大的改革是1988年进行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各级政府机构改革。在这一次行政改革中,首次提出政企分开,并明确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还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提出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除了继续简政放权、解决机构臃肿外,对经济管理部门也进行了调整。国务院机构由72个调整为65个,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9700人。同时,首创了机构改革制定“三定”方案(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这次机构改革抓住了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和根本,对以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起了重要推动和奠基作用。

第二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期间,主要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同以往历次机构改革经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一样,在1988年机构改革之后的一段时间,又出现了反弹,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务院机构最多达86个。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机构包括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由86个减少到59个。改革的重点:一是加快实施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宏观经济部门和专业部门管理体制改革,撤并一些部门挂靠的国家局。下放权力,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对企业直接干预,实行党政机关与所办的经济实体脱钩。二是调整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划分职责权限,探索大部门制。

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经表决获得通过后,全场热烈鼓掌

199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主要是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展开。此次改革,重点是精简事业机构和人员,减少行政审批,理顺部门职权。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进一步削减为29个;各个部委内设或下设机构共减少200多个,国务院机构工作人员数量减少50%(由3.2万人减少到1.6万人)。省级政府部门机构从平均55个减少为40个,普遍减少了20%,人员平均减少了47%,共减编7.4万人,成为历史上精简力度最大的一次。这次改革的显著成效包括:一是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工业经济专业管理部门裁并幅度较大,国务院逐步取消了专业经济部门。二是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了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把属于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职能交给了企业或社会组织。三是合理划分部门职责权限,理顺上下关系。这次国务院对各部门之间职责的调整有100多项,解决了一批长期关系不顺的问题。这次机构改革,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机构的框架。

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首次提出行政体制改革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探索大部门制改革,精简机构,理顺部门之间职能关系。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共取消、下放、转移职能60余项;同时,加强90余项职能、理顺70多项部门职责交叉问题。大部门制改革的目的是理顺职能关系,提高办事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次机构改革反映了现代政府建设的根本要求。

第三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至今,主要是实施“放管服”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统筹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行政治理现代化。

2013年初,新一届政府成立时,国务院及部门各类审批事项达1700多项,门槛多,手续繁杂。当时,提出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当头炮”和“先手棋”,承诺5年内减少审批事项1/3,实际上仅两年就实现了这个目标。2014年强化放管,又把优化服务放之其中,形成“放管服”三管齐下。“放管服”取得明显效果:一是激发了市场活力。五年多来,各类市场主体数量增加近80%,现已超过1亿户,其中3100万户个体工商户,实际上很多个体工商户也在朝着企业化方向发展。二是带动了创业、创新热潮,对城镇新增就业贡献率超过2/3。三是促进了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四是人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五是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