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科在奇冤不冤?霸道总裁爱上我在硅谷是毒药
2018-06-24 17:16:41
  • 0
  • 0
  • 0

来源:《财经》杂志

零容忍首先是一种态度,英特尔这次事故的果断处理,是MeToo运动带来的社会进步。

《财经》驻硅谷记者 刘泓君 | 文 谢丽容 | 编辑

从一名应届毕业生进入英特尔,到成为这家公司的CEO,现年58岁的英特尔CEO布莱恩·科在奇(Brian Krzanich)人生中37年都在这家公司度过,他将这家巨头从PC时代拉入到移动时代。他的妻子也曾是英特尔的一名工程师,小他12岁,他们有两个女儿。

美国当地时间6月21日,英特尔官方公布,因为科在奇过去与一名英特尔同事有着“两情相悦的恋爱关系”,违反了不搞办公室恋情(non-fraternization policy),董事会批准了科在奇的辞职,同时还任命首席财务官罗伯特•斯旺(Bob Swan)为临时首席执行官,立即生效。

结合科在奇当时的婚姻状况,这段恋情应该是婚外情+办公室恋情。

不搞办公室恋情,这条政策适用于英特尔所有的管理层,确切说,对于管理层来说,是禁止管理层与直接或者间接管理的下属发生亲密关系。科在奇作为公司的CEO,管理着公司的所有员工,因此不能与任何员工交往。CNBC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公司最近才发现这段恋情,紧接着展开调查,但这段关系已经是过去的事了。

一段往事为什么会令英特尔历史上最能干的CEO下课?这要从硅谷的职场文化说起。

公司管理层与女下属建立亲密关系,这在硅谷是职场禁区,经常会带来管理上的棘手问题。如果与女员工处理关系不当,极有可能引发偏袒问题,这让 “以能力晋升”的公司文化,极可能演变成“以权力晋升”。而且,对其他同部门的员工,同样不公平。

前阵子Airbnb中国区负责人葛宏离职,也与办公室恋情有关,员工在内部论坛发帖,指责葛宏与女下属之间的不正当关系,导致内部动荡。

除此之外,上司与女下属建立亲密关系,和职场性骚扰之间的界线也不是那么分明。美国特拉华大学公司治理教授查尔斯·埃尔斯(Charles Elson)认为,在一方看来是自愿关系,另一方可能并不这么认为。华盛顿的律师德布拉·卡兹(Debra Katz)称:“我参与了几十起性骚扰案件,这些案件都是以两情相悦的方式开始的。”

(资料图)

因为性骚扰问题开除CEO在美国并不罕见。此前,惠普前任CEO 马克·赫德(Mark Hurd)曾为此离职,但转身成为甲骨文的CEO,并没有实质性的封杀,因为工作中的不正当行为离开的高管还包括耐克、波音、Lululemon和Priceline。

职场性骚扰在硅谷是一个波及面甚广的严重问题。

曾有调查显示,硅谷有60%的女性都遭遇过性骚扰,其中三分之二源于自己的上司。大多数人都没有勇气说出自己的委屈,公司通常会包庇对公司业务更重要的管理者,而忽略受害者的称述;如果走法律程序,性骚扰通常因为难以界定而导致起诉失败。

更痛苦地是,对性骚扰说不的女生,公司高管们会以绩效考评、阻止转组等各种手段为拒绝和举报为女性设置职场障碍。

今年2月,Uber一名叫做苏珊·福勒(Susan Fowler)的女员工在网上发布了一篇文章,说自己在Uber工作期间遭到男上司的性骚扰,她向Uber的管理层汇报之后,公司因为该高管业绩突出,甚至没有公开处理此事。

举报无果之后,她在工作上遭遇了一系列的不公平待遇,甚至主管在每个季度将绩效考评的“好评”改为“差评”,只为给她换组增加障碍。

这篇博文曝光之后,美国有20万人站出来删除Uber以示抗议。这件事情成为Uber“毒文化”进入大众视野的重要转折点,引发了董事会的高度不满,最后以创始人被赶出公司戏剧化收尾。

其实不仅仅是硅谷,相似的事件在好莱坞也在上演。去年10月,数十名女性声称遭到过金牌电影制作人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骚扰。好莱坞女演员兼导演Salma Hayek在《纽约时报》发文写下了自己是如何拒绝韦恩斯坦性骚扰的全过程,以及这件事给她人生带来的伤害。

她拒绝了韦恩斯坦的一起洗澡、一起按摩、并与另一个女人在她面前脱下衣服的全部性请求,但是所有这些拒绝全部在之后的工作中转换为“愤怒”,并以工作内容和影片上映为要挟,让她不停陷入崩溃。最终她答应韦恩斯坦与另一名女演员在剧中一起拍摄全裸镜头,以满足韦恩斯坦的个人性幻想。

这些过往的经历给她留下了严重的恐慌,她怀疑韦恩斯坦拍摄电影是因为她的“性魅力”,而不是过往14年努力的积淀:“我们终于意识到了一种已经被社会接受的恶。它侮辱和羞辱了无数像我一样的女孩。”“为什么这么多女性艺术家这么有才华,却必须通过作战才能讲述我们的故事呢? ”“男人之所以性骚扰,是因为他们可以。女性直到今天才发声,是因为在这个新时代,我们终于能够发声。”

此后,女演员阿莉萨·米拉诺(Alyssa Milano)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METOO”的话题,已经有170万女性说出了自己的伤痛,这在美国迅速发展成为一场抵抗职场性骚扰运动。

《大西洋月刊》女记者索菲·吉尔伯特(Sophie Gilbert)曾经主持一场女性活动,她让现场遭遇过性骚扰的女性举手,200多人的会场只有6-7个人举手。之后,她让所有人闭上眼睛,重新举手。这一次,几乎所有人都举手了。

在韦恩斯坦事件之后,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以及社交媒体话题的风向,更多女性开始勇敢站出来,#MeToo运动成为正在成为一项社会运动。要愈合伤痛的第一步,是不再沉默。而社会的每一次沉默,是对性骚扰的多一次纵容。

当然,科在奇辞职依然存在疑问:这次事故起源于董事会的调查,但是这段关系已经是过去式,女主角与恋爱时间均为公开,也尚未披露是否因为员工举报,事实上,科在奇在接受调查时,已经与该女下属停止关系。为什么在此时发酵?

美国主流媒体对董事会果断免除了科在奇的职务一片叫好,认为这是MeToo运动带来的一大进步。而我的思考是,如果这件事换成一家中国的公司,会是同样的结果吗?因为办公室恋情,果断开除CEO,真的是美国公司的道德标准高吗?

显然不应这么思考。可以说,这是整个社会的舆论风气,倒逼公司决策。如果处理不好类似事件,极有可能引发一场公司危机,Uber与韦恩斯坦,就是前车之鉴,它可能波及到产品甚至股价。

在硅谷,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一直在为女性平权奔走呼喊。尊重女性、承诺多样性,是硅谷科技公司最大的两条职场红线。

此前,谷歌工程师发文指责谷歌多元化的政治观点,认为男女工程师水平差异是由于生理原因造成的,谷歌不应该提倡员工多元化。此文一发被认为不尊重女性引发轩然大波。之后,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结束休假亲自处理此事,认为这名工程师违反了公司行为准则将其开除。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Facebook,一名工程师在Facebook内部的白板上划掉了“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生命值得尊重)”,写上了“All Lives Matter(所有生命值得尊重)”。这件事情引发了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berg)全公司发文痛批,认为划掉代表消声,不尊重黑人生命,并派出了团队调查此事。Black Lives Matter运动已经持续数年,因白人警察激进执法导致黑人死亡,将这种呼声推向高潮。

过去,在在多元化与尊重女性问题上,硅谷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去建设多元化生态,这是每个员工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由于这些文化上花费了过多精力,一些政策被显得“过犹不及”,也一直在被争议。比如在男女比例失调的科技公司,男性找女朋友已经很难了,如果不能内部解决,有人升职就得有人离开,这条政策是不是应该;哪种程度上的玩笑被视为性骚扰很难界定;当过度关注招聘中一个小组需要不同性别种族的人,是否成为工作中另一种不公平;当人们在公司“因言获罪”时,如何去界定言论自由还是种族歧视。

不可否认,过去所有的努力都初见成效,形成一种社会价值观,更多的声音与观点都可以被表达出来,影响更多人思考、关注这些问题。至少每一个个体,在遇到不公正待遇时,背后有一个群体为他们奔走呼喊。

我有一个好朋友负责中国影视剧剧本的改编,她告诉我国内文学网站上阅读量前十名的帖子中,有九个跟“总裁”有关,有六个跟“霸道总裁爱上我”有关。幻想你工作的上司或者CEO爱上你,这算不算一种“毒文化”,最后成为一段没有收获的爱情或者是推不掉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有没有一种文化和社会舆论,去支持女性发声。英特尔这次事故的果断处理,是社会的一种进步,零容忍首先是一种态度。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